孟婆汤的孟婆是谁(详解孟婆在地府的地位)

 2023-02-21 08:09:42    29  

相传地府中有条河叫“奈河”,河上有座桥为奈河桥,桥上有个老妇人孟婆在卖孟婆汤,凡过此桥者都要喝一碗孟婆汤,以此来遗忘前世记忆。

孟婆究竟是谁?

孟婆,这个耳熟能详的神话传说人物,她常驻在奈河桥边为前往投胎的亡魂提供孟婆汤,以消除它们前世的记忆。清代王有光所著的《吴下谚联》中有一段相关的生动描绘:

“人死去第一处是孟婆庄。诸役卒押从墙外经,赴内案完结。生前功过,注入轮回册内,转世投胎,仍从此庄行过。有老妪留进,生阶入室,皆朱栏石砌,画栋雕梁,珠帘半捲,玉案中陈。妪呼女孩,屏内步入三姝:盂姜、孟庸、孟戈,皆红裙翠袖,妙常笄,金缕衣,低唤郎君,拂席令之坐。小鬟端茶,三姝纤指捧既送至,手鐶丁丁然,香气袭人,势难袖手。才接杯便目眩神移,消渴殊甚,不觉一饮而尽。到底有浑泥一匙许,抬眼看时,妪及三姝皆僅立骷髅,花层雕墙,多变成荒郊,生前事一切不能记忆。一经堕地,即是懵懂小孩矣。”孟婆汤的孟婆是谁(详解孟婆在地府的地位)-第1张图片

人们对孟婆的认识基本上就是知道她掌管亡魂记忆,然而孟婆究竟是谁?她从哪里来?她的身份究竟是什么?关于孟婆的由来,民间一般有三种说法:

01.民间女子

这是元代非常流行的一种说法,即相传孟婆便是孟姜女,昔日孟姜女哭倒长城之后,眼见长城之下尸骸无数,再也找不到丈夫的尸骨。为了能忘记这些痛苦万分的记忆,就熬制了能使人忘记记忆的孟婆汤。后来上天念她思夫之情感天动地,就免了她的轮回之苦。让她在奈河桥畔熬制孟婆汤,让参与轮回的阴魂们忘记前世的一切。

孟婆汤的孟婆是谁(详解孟婆在地府的地位)-第2张图片

电影剧照剧照《孟姜女》1986年版

02.幽冥之神

根据清代的《玉历宝钞》所记载:孟婆生于西汉时代,自小研读儒家书籍(然而其实佛经在东汉才被翻译成汉文。)长大后成日念佛诵经,过去的事情不记、未来的事也不想,一心只思佛法,后来她只知道自己姓孟,人人便叫她孟婆老奶。孟婆直至81岁仍是处女之身,之后她入山修行一直到东汉时期。当时世间有人能知前世因果,泄露许多天机,因此上天特命孟婆老奶成为幽冥之神。

03.风神

根据明代作家田艺衡的《留青日札》所记,他认为《山海经》中有一处提到了孟婆的真实身份:“帝之二女,游於江中,出入必以风雨自随,以帝女故曰孟婆。” 在后世诸多记载中孟婆都与风有关,比如明代杨慎《词品》中提到:“俗谓风曰孟婆”;《康熙字典》解释说:“孟婆,宋汴京勾栏语,谓风也。” 因此孟婆也被认为是风神。

孟婆汤的孟婆是谁(详解孟婆在地府的地位)-第3张图片

如果孟婆的真实身份是神,为何会沦落为一个在冥府桥边卖汤的老婆婆呢?上述三种说法差距甚大,存疑甚多,可见孟婆的身份有待探讨。

根据上述三种说法,孟婆的生卒时段分别是三个不同的朝代:

1. 孟姜女的说法:孟婆生于秦朝、死于秦朝。

2. 幽冥之神的说法,孟婆生于西汉,离开人间已是东汉。

3. 风神的说法:众所周知《山海经》所记皆是远古神话,鬼才知道孟婆的生卒年代。

推断的年代一个比一个还古老,那么问题来了:在这些不同的朝代地府的情况是怎样的?孟婆又是什么时候到地府卖汤的呢?

神话中的地府

中国自先秦时期开始有关于幽冥世界的描述。

“黄泉”可能是中国宗教信仰中最早出现的关于幽冥世界的概念,最早见于《左传.隐公元年》中郑庄公的“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其次还有《楚辞·招魂》有一段关于“幽都”的记载:

“魂兮归来!君无下此幽都些。土伯九约,其角禁繁些。敦脓血拇, 逐人駐些。参目虎首, 其身若牛些。此皆甘人,归来兮, 恐目遗灾些。”

屈原在《招魂》中详细描写了幽冥世界的面貌,在这个地下世界里, 有头长尖角面目静貯的土伯,他掌管着整个幽冥世界。还有一种叫“敦脄”的妖怪,以指攫人,因此爪子上经常沾染着人类的鲜血。“土伯”和“敦脄”还喜欢将人肉当做美食,在这个幽冥世界中只有恐怖与血腥,不存在轮回或者转世,甚至不论好坏,灵魂进入这里只有称谓土伯和敦脄的大餐。

显然,幽都只是两人合伙的机构,这里还用不上孟婆,毕竟亡魂入境的命运只有一个­——被吃。

孟婆汤的孟婆是谁(详解孟婆在地府的地位)-第4张图片

在两汉魏晋时期,民间传说人死后将魂归泰山。泰山为五岳之首,人们认为它是天与地的连结场所,是神仙的聚集地同时也是人死后灵魂的归所,譬如西晋陆机曾作《泰山吟》:

泰山一何髙,逐迢造天庭。峻极周已远,曾云郁冥冥。梁甫亦有馆,萬里亦有亭。幽涂延万鬼,神房集百灵。长吟泰山侧,慷概激楚声。

基本上,两汉以前民间对幽冥世界的想象都是围绕着“泰山冥府”展开的。

人们普遍视泰山为亡魂归宿,这个概念一直到唐代以前都没有根本性变动。《幽明录》便记载过中国最早的游冥故事­——赵泰游历泰山冥府。故事内容大略就是凡人赵泰因暴卒入冥,因奉佛免受冥罚。值得注意的是,泰山冥府的冥王是泰山府君,而不是土伯,并且根据故事记载我们知道还有“都录使者”给赵泰记录生前的善恶祸福。显然和幽都比起来,泰山冥府开始有一些较为简单的机构设置。

孟婆汤的孟婆是谁(详解孟婆在地府的地位)-第5张图片

泰山府君画像

我们可以从魏晋时期的志怪小说的游冥故事来考查当时人们对于冥府的想象。魏晋时期志怪小说非常盛行,其中《幽明录》《列异传》等收录了不少游冥题材的故事,总体上这些游冥故事对冥界的想象比较简单,冥界的机构单纯、官职设置简单,官员职数也较少,基本上是以泰山府君为主宰,下设有主簿、录事、伍伯等冥官及若干冥吏的一套简单的官僚机构,相当于人间官府在地下的翻版。

然而此处仍不见孟婆的踪影。我们知道,孟婆是在“地府”任职的,而泰山冥府显然是在山上,由此推断孟婆入职地府的时间肯定要晚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据此,我们再度考察关于孟婆身世的说法,前两者给出了孟婆明确的生卒时代,如果孟婆就是孟姜女,那么她离开人世时肯定要变成孤魂野鬼失业上一阵子了;其次若孟婆是幽冥之神,那么上天提拔她却没给她安排地方工作,这个说法不甚合理。

相较之下,风神的说法或许较为靠谱,毕竟作为一个超脱生死、自由自在的神,啥时任职都凭她老人家开心嘛。

孟婆汤的孟婆是谁(详解孟婆在地府的地位)-第6张图片

2018电视剧《灵魂摆渡.黄泉》中何花饰演的孟婆三七

那么,如果魏晋以前人们常说的幽冥世界指的是“泰山冥府”,所谓“地府”究竟指的是什么呢?

首先,我们需要讨论“地府”的概念,按语境来说,“地府”与“地狱”是一样的。两汉之际佛教的传入,给中原人民带来了印度本土的“地狱”概念。“地狱”一词在汉译佛经中音译为“泥梨耶”“奈落逝”(梵文为Niraya或Naraka)意为没有喜乐和福德的地方。印度语境中的地狱是有着庞大的管理组织结构的。阎罗王作为地狱的最高统治者拥有辅佐之臣十八人主领着十八地狱,为的是对进入地狱的罪人进行拷问判罚,以完成地狱的“惩恶”功能。

其实《幽明录》中赵泰的故事已经引入了佛教的概念,泰山冥府是有一定的惩戒作用的但是宗教色彩仍不浓厚。此时正是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后逐渐与传统的儒道思想碰撞、融合,而泰山冥府的概念也与地狱的概念发生了转换与融合,一直到唐代才基本完成了佛教“本土化”的过程,而此时人们对幽冥世界的概念也有了巨大的改变。

首先,泰山冥府随着地狱观念的影响,冥府被移入地狱之中,而最大的改变是原来作为领袖的泰山府君大权旁落,被移民过来的阎罗王取代了。

孟婆汤的孟婆是谁(详解孟婆在地府的地位)-第7张图片

1986年电视剧《西游记》中刘江饰演的阎罗王

阎罗王其实原来是印度的毗沙国王,他与维陀始王共战,兵力不敌因此立誓愿为地狱主。此时期佛教“阎罗地狱”说逐渐与本土“泰山治鬼”信仰合流,人们把阎王和地狱完全汉化,再融入佛教“六道轮回”说,从而附会出许多新的传说,比如我们所熟悉的奈何桥,孟婆汤等等,其他还有牛头、马面、黑无常、白无常、勾魂牌等,甚至出现了中国特有的判官。这些在中国语境下全新构建起来的传说人物逐渐演变成为中国地狱信仰的主流,它们都是佛教传入中国后才出现的。

孟婆汤的孟婆是谁(详解孟婆在地府的地位)-第8张图片

阎罗很忙

现在我们可以确定孟婆是在隋唐时期入职地府的,此时期出现了大量以游冥为题材的作品,为我们提供了一幅相当完整的地狱景象。

举个例子,唐代变文《唐太宗入冥记》写的是唐太宗因李建成、李元吉在冥间诉冤屈,生魂被拘入冥府的故事,他的案件由冥判崔子玉审判。明代《西游记》对这个故事做了许多改动,对地狱的景象描绘得更详尽,还加入许多戏剧化的元素,譬如唐太宗进入冥间之后,先后见到的人物有通事舍人、高品、阎罗王、判官崔子玉、六曹官、善恶童子、功德使等。这个故事为读者开列了一张比较完整的冥间官吏名单。此外还有唐太宗还阳路上冥府景象的描述,从背阴山到十八层地狱、奈何恶水等等。

通过大量的唐代游冥故事,我们可以发现冥界的机构组织庞大且明确,基本上体现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阎罗王或泰山府君,即冥界之主。第二层次是崔判官、善恶童子和六曹官,他们是审判升任死后鬼魂的主要角色,隶于冥王的属吏。这些冥官以判官为代表,在广大民众中影响广泛,在民间冥界信仰中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具有很强的稳定性,譬如直至明清的某些小说中,判官的名字仍然是崔子玉。第三层次下层负责勾捕的小吏,一般的描述多为黄衫使者等,衣服颜色多是不尊贵的浅色。他们负责奉命勾捕魂魄进入地府世界。

孟婆汤的孟婆是谁(详解孟婆在地府的地位)-第9张图片

黑白无常二爷的日常

在多数民众的信仰中,阎罗王加判官、小鬼(冥卒)的冥界构成是最为简单、最为普泛、最为稳定的冥司系统。中晚唐时期,幽冥世界的建构再度发生了变化,冥界之主由单一的阎罗王演变为地狱十王,阎罗王为第五殿冥王。地狱十王由地藏菩萨统领,地藏菩萨既是幽冥世界的救赎者,也是主宰者,十王麾下各有若干冥官冥吏。这种幽冥世界的建构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

孟婆汤的孟婆是谁(详解孟婆在地府的地位)-第10张图片

十殿阎罗都很忙

然而大致从宋始,冥府的宗教色彩便渐趋淡化,游冥故事所承载的伦理教化与惩戒功能相比前期大为加强,然而游冥府的题材并未减少,直至明清时期仍有非常多游阴曹地府的故事,如《西游记》《聊斋异志》等内容丰富、情节曲折离奇的小说。大致上明清时期的作品对阴曹地府的描绘更加生动、详尽、且富有情节性,而那些唐代开始出现的判官崔子玉、孟婆、牛头马面等神话人物也就此通过神话传说中流传下来。

孟婆在地府的地位

通过概览冥府的官阶体制,我们发现,其实孟婆并不在固定的三层冥司系统之中,她既不是负责审判、也不是一般任鬼使唤的冥卒,孟婆的形象一般是受人尊敬的,显然孟婆在地府的工作其实有更高的自主权,尽管她显然在体制外。

众所周知,孟婆的管辖范围是至关重要的,是亡魂的必经之处,相当于现代的出入境管理,主要任务就是收过路费。这就非常矛盾,那么重要的关口,阎罗王居然没有安排冥司体制内的正职阴间使者,而将管理权全交付于孟婆?

孟婆汤的孟婆是谁(详解孟婆在地府的地位)-第11张图片

重庆市丰都县名山寥阳殿前的奈河桥

其次,孟婆卖孟婆汤的收入最终有没有归入冥司的财务体系也实在让人起疑,难道阎罗王默许孟婆亘古的商业垄断之举?这人让我们不禁怀疑孟婆在冥府机关内的地位,孟婆究竟为何能够掌握如此大的权力?

或许这与孟婆的真实身份有关。根据《山海经》,孟婆是帝尧的女儿,亦是风神,如此尊贵的身份自然怠慢不得。要知道,地府只有一位神衹,也就是阎罗王,若将她聘为冥府官员,显然不符合孟婆自己神的身份。

一山不能容二虎,这样推测或许只有一种比较合理的说法,即阎罗王知道孟婆的真实身份,因此不将其聘为冥府的正式官员,而是将其安插在冥府最关键的出入境关口,赋予局长的实权以为重视。另外,孟婆自身拥有非常高的技术优势(熬的汤特别好喝),可以说是软硬实力兼备,所以得以凭一己之力实现冥府出入境关口的商业垄断。

至于孟婆卖汤挣的钱最终有没有归入冥司体制内,咱们不知道,咱们也不敢问啊。

参考文献:

范长风、王琳艳《从孟婆汤神话看中国社会的遗忘逻辑》

吴垠:《志怪小说中幽冥世界的嬗变》

曾雯雯:《汉唐之间中国冥界观的变化研究》

李维:《中国古代游冥故事中的冥界官僚体系论略》

程广昌:《唐人小说中冥官形象背后的思想文化意蕴》

刘丽:《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游地府故事研究》

郑红翠:《中国古代游冥故事的分布及类型特征探析》

高小强:《西游记冥界考述》

  •  标签:  
相关推荐
孟婆汤的孟婆是谁(详解孟婆在地府的地位)生活百科

江郎才尽的主人公是江淹,江淹是南朝时期的文学家,家境贫寒,刻苦读书,自幼写作优秀,文章里常出现奇言佳句,被人称为江郎。他长大后做了两个奇特的梦,此后些诗文再无佳句,众人表示他的才气已尽,这就是江郎才尽的由来。江郎才尽的主人公是江淹,江淹是南朝时期的文学家,家境贫寒,刻苦读书,从小写作优秀,文章里常有奇言佳句出现,声名远扬,人称江郎。他长大后任职宣城太守时,一日停船在禅灵寺庙,梦见一个自称孙景阳的人出现,表示曾赠送江淹一匹锦缎,现来讨回。江淹伸手掏向怀中,果真抽出几尺锦缎。孙景阳见状却生气地表示江

2023-03-22  10
孟婆汤的孟婆是谁(详解孟婆在地府的地位)生活百科

元曲四大家是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元曲大家中,著名全能曲家吴梅推崇王实甫、关汉卿和马致远三家。他说:“尝谓元人剧词,约分三类:喜豪放者学关卿,工锻炼者宗实甫,尚轻俊者号东篱。”明代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中说:“元人乐府称马东篱、郑德辉、关汉卿、白仁甫为四大家,”在此以前、元代周德清在《中原音韵》序中说:“乐府之盛之备之难,莫如今时…其备则自关、郑、白、马.一新制作。”但是,周德清虽以四人并称,却没有以“四大家”称呼四人。这些

2023-03-22  7
孟婆汤的孟婆是谁(详解孟婆在地府的地位)生活百科

一、中国丝绸国粹精评:丝绸是中国的特产,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并大规模生产丝绸制品,更开启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东西方大规模的商贸交流,史称"丝绸之路"。从西汉起,中国的丝绸不断大批地运往国外,成为世界闻名的产品。由此被欧洲人称为丝绸之路,中国也被称之为"丝国"。丝绸所含的天然纤维主要是蚕丝纤维,是熟蚕结茧时所分泌丝液凝固而成的连续长纤维,也称天然丝,是人类利用最早的动物纤维之一,包括桑蚕丝、柞蚕丝、蓖麻蚕丝、木薯蚕丝等。蚕丝纤维是唯一得到实际应用的天然长丝纤维,由蚕改

2023-03-22  6
孟婆汤的孟婆是谁(详解孟婆在地府的地位)生活百科

«——【·前言·】——»甲骨文是中国古代文字之一,出现于商代晚期至西周初期,约公元前14世纪至前11世纪,它是中国最早的书写文字,代表了当时中国文化的最高成就之一。那么甲骨文的起源与发展,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哪些影响?«——【·甲骨文的起源与发展·】——»社会背景甲骨文起源于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商朝,自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共历时约500年。商朝时期社会主要是以农耕为主,同时也有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社会分为上下两级,上层是贵族和祭祀阶层,下层是农民和手工业者。商朝还有强大的宗教信仰,相

2023-03-22  10
孟婆汤的孟婆是谁(详解孟婆在地府的地位)生活百科

古来勤学励志的人物不在少数,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牛角挂书……其中,凿壁偷光的匡衡,更是成为了代代文人学子砥砺奋行的榜样。然而,匡衡的故事似乎堪堪停在了他偷光苦读,成为一代相宰,扬名立万的巅峰时刻,之后的匡衡成为了一个什么样的人?是辅佐王业,贤良终老,还是另有所为?兰陵建业志:立志读书,发奋用功匡衡,字稚圭,出身世代务农之家,家境苦寒,自记事起,他就提着等半身高的饭盒,踉踉跄跄地跑到田间地头给家中的劳动力送饭,再大一点,他已经可以勉强握住锄头,像模像样地除草松土了。匡衡的原名叫匡鼎,自小他父亲就去

2023-03-22  9

原文链接:https://www.baike20.com/shbaike/7885.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15661083@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