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27 08:03:15 26
杭州双艳指的是西湖龙井与九曲红梅茶。西湖龙井属于绿茶,主产于杭州,其茶具有“色绿、香郁、味甘、形美”的显著特点;而九曲红梅属于红茶,浙江名优茶品,其茶汤色明亮橙红,松烟香和蜜香显著,滋味甘醇,同时由于两者都产自于杭州,前者为绿茶,后者为红茶,因此被称之为杭州双艳。
“杭州有一红一绿,如果说西湖龙井是翡翠,那么九曲红梅就是玛瑙。
早在1886年,九曲红梅就获得巴拿马首届世界博览会金奖,但是因为西湖龙井名气太大,遮盖了它的光芒。”
鲁华芳女士说自己一辈子就是为这两种茶服务,故取名“梅龙文化”,“梅”代表九曲红梅红茶,“龙”代表西湖龙井绿茶。
九曲红梅简称“九曲红”,是西湖区的另一大传统拳头产品,红茶中的珍品,也是浙江目前28种名茶中唯一的红茶。
(上图为西湖龙井~昵茶网)
一绿:西湖龙井
西湖龙井,中国十大名茶之首。
西湖龙井茶园主要分布在西湖区168平方公里的风景名胜区内,以产地行政管理区域不同,分为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狮峰、梅家坞、西湖都属于一级保护区,
而龙坞、转塘、留下、双浦,属于二级保护区,位于风景区周边的一块,由于它们产地不同,所以品质风格也不同。
因此亦有“狮、龙、云、虎、梅”之说。
西湖龙井冲泡图~昵茶网
而成品西湖龙井茶,素以“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著称。正宗的西湖龙井,其外形扁平,苗锋尖削,芽长于叶,色翠略黄似糙米色,滋味甘鲜醇和,豆花香幽雅清高,汤色碧绿黄莹;叶底细嫩成朵。
古人曾这样描述龙井茶“龙井茶真者,甘香如兰,幽而不冽,啜之淡然,:似乎无味。饮过之后,觉有一种太和之气,弥沦齿颊之间,此无味之味,乃至味也。”
上图为九曲红梅干茶~昵茶网
一红:九曲红梅
九曲红梅简称“九曲红”,产于杭州市双浦镇,其茶在浙江十大名茶中是唯一的红茶,被称作浙江茶区“万绿丛中一点红”。
其茶成形九曲红梅,形同鱼钩一般,条索细长,通体乌润,又带着明显的白毫。经过沸水的冲泡,茶汤如冬日的红梅一般,明亮橙红如玛瑙,有淡淡的松烟香和蜜香,滋味鲜爽甘醇、
李叔同先生曾用“白玉杯中玛瑙色,红唇舌底梅花香”的句子来描写“九曲红梅”神韵。
九曲红梅茶汤~昵茶网
九曲红梅虽然在杭州成名,但其渊源却可以追溯到福建武夷山。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武夷山等地的农民为躲避战乱,来到了杭州大坞山一带,落户生根,开荒种粮。
他们来自武夷山,便把家乡种茶、制茶的技术传播了过来,因家乡有一“九曲溪”,为了纪念家乡,于是取名为九曲红梅。
江郎才尽的主人公是江淹,江淹是南朝时期的文学家,家境贫寒,刻苦读书,自幼写作优秀,文章里常出现奇言佳句,被人称为江郎。他长大后做了两个奇特的梦,此后些诗文再无佳句,众人表示他的才气已尽,这就是江郎才尽的由来。江郎才尽的主人公是江淹,江淹是南朝时期的文学家,家境贫寒,刻苦读书,从小写作优秀,文章里常有奇言佳句出现,声名远扬,人称江郎。他长大后任职宣城太守时,一日停船在禅灵寺庙,梦见一个自称孙景阳的人出现,表示曾赠送江淹一匹锦缎,现来讨回。江淹伸手掏向怀中,果真抽出几尺锦缎。孙景阳见状却生气地表示江
元曲四大家是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元曲大家中,著名全能曲家吴梅推崇王实甫、关汉卿和马致远三家。他说:“尝谓元人剧词,约分三类:喜豪放者学关卿,工锻炼者宗实甫,尚轻俊者号东篱。”明代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中说:“元人乐府称马东篱、郑德辉、关汉卿、白仁甫为四大家,”在此以前、元代周德清在《中原音韵》序中说:“乐府之盛之备之难,莫如今时…其备则自关、郑、白、马.一新制作。”但是,周德清虽以四人并称,却没有以“四大家”称呼四人。这些
一、中国丝绸国粹精评:丝绸是中国的特产,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并大规模生产丝绸制品,更开启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东西方大规模的商贸交流,史称"丝绸之路"。从西汉起,中国的丝绸不断大批地运往国外,成为世界闻名的产品。由此被欧洲人称为丝绸之路,中国也被称之为"丝国"。丝绸所含的天然纤维主要是蚕丝纤维,是熟蚕结茧时所分泌丝液凝固而成的连续长纤维,也称天然丝,是人类利用最早的动物纤维之一,包括桑蚕丝、柞蚕丝、蓖麻蚕丝、木薯蚕丝等。蚕丝纤维是唯一得到实际应用的天然长丝纤维,由蚕改
«——【·前言·】——»甲骨文是中国古代文字之一,出现于商代晚期至西周初期,约公元前14世纪至前11世纪,它是中国最早的书写文字,代表了当时中国文化的最高成就之一。那么甲骨文的起源与发展,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哪些影响?«——【·甲骨文的起源与发展·】——»社会背景甲骨文起源于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商朝,自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共历时约500年。商朝时期社会主要是以农耕为主,同时也有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社会分为上下两级,上层是贵族和祭祀阶层,下层是农民和手工业者。商朝还有强大的宗教信仰,相
古来勤学励志的人物不在少数,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牛角挂书……其中,凿壁偷光的匡衡,更是成为了代代文人学子砥砺奋行的榜样。然而,匡衡的故事似乎堪堪停在了他偷光苦读,成为一代相宰,扬名立万的巅峰时刻,之后的匡衡成为了一个什么样的人?是辅佐王业,贤良终老,还是另有所为?兰陵建业志:立志读书,发奋用功匡衡,字稚圭,出身世代务农之家,家境苦寒,自记事起,他就提着等半身高的饭盒,踉踉跄跄地跑到田间地头给家中的劳动力送饭,再大一点,他已经可以勉强握住锄头,像模像样地除草松土了。匡衡的原名叫匡鼎,自小他父亲就去
原文链接:https://www.baike20.com/shbaike/7910.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15661083@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生活百科 2023-03-22
生活百科 2023-03-22
生活百科 2023-03-22
生活百科 2023-03-22
生活百科 2023-03-22
生活百科 2023-03-22
生活百科 2023-03-22
生活百科 2023-03-22
生活百科 2023-03-22
生活百科 2023-03-22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